top of page

牙齒整齊的人是怎麼長大的?原來「成長方式」也會影響,你能不能獲得「一口漂亮好牙」!|李奕瑋醫師|魔法兔齒顎矯正牙醫診所

已更新:2022年8月8日

文/ 李奕瑋醫師


來到魔法兔的小朋友,除了檢查與治療蛀牙問題,10個有8個換牙換得亂七八糟或顎骨發育出狀況,其中不乏挑食不愛咀嚼、口腔敏感、嘴唇肌肉無力總是張開開...等情形。令人不禁好奇:那些「牙齒天生就整齊」的幸運兒,是怎麼長大的?


因為職業的關係,我們牙醫師常會偷看身邊的親朋好友,終於忍不住訪問了三家,小朋友「牙齒發育得不錯」的親友,打聽他們從小怎麼「被養大」的。以下是我的採訪筆記:



好牙案例一:


第一家稱為「鐵人家族」也不為過,鐵人家族的姊弟倆從小就跟著爸媽露營、登山、騎車、打球樣樣來,還長期學跆拳道與游泳。每週驚人的運動量帶來的副作用,大概就是伙食費爆棚 & 洗不完的臭衣服。但是完全不用花錢矯正牙齒,還有結實勻稱的完美身材,弟弟小猛男可以不靠任何輔助徒手拉單槓(引體向上)喔!


⬇成長經歷:⬇

  • 母奶吃到1歲上下。

  • 斷奶後就直接嘗試吃白飯,沒有特別吃黏糊糊副食品,食物也沒特別剪很碎。

  • 乳牙時期牙縫很大,一度懷疑是否要矯正。

  • 疫情停課前運動課程最高紀錄:游泳一週五天每次約3小時,跆拳道每週2天每次1.5小時。

  • 飲食量超大。除了上學前豐盛的早餐(麵包、肉、蛋、水果、蔬菜等)、學校的午餐,放學寫完功課後傍晚5點吃晚餐,6點去游泳,9點回來還要吃點心:牛奶、茶葉蛋、御飯糰。疫情期間由於運動量變少,食量才有跟著減少。


第一家:鐵人姊弟.


好牙案例二:


第二家是走「自然田園質樸風」,這家的姊妹倆有幸跟著崇尚自然的爸媽,從小每天都出門跑跳、溜滑梯、盪鞦韆、騎車、跳繩、玩滑板,也經常跳舞、游泳、爬山、露營....。寶寶時期直接拒吃軟食,只願意自己抓著固體食物跟著大人吃,困擾是媽媽要練到心臟很強大,一邊要注意安全,一邊要跟著收拾吃得滿身、滿地的食物渣渣.....。


⬇成長經歷:⬇

  • 全母乳親餵到3歲,孩子不喝奶瓶,不吃手也不吃奶嘴。

  • 孩子從小不愛吃任何糊狀、泥狀副食品,寧願餓肚子也不肯吃粥,媽媽只好直接嘗試給白飯。

  • 進食幾乎都自己拿著啃食,不太用餵的,例如芭樂、蘋果等等硬一點的水果,就切成一長條,讓她們自己拿著慢慢啃。

  • 一歲後吃得跟成人一樣,因為基本上只對大人吃的有興趣。

  • 雖然季節交替也會有鼻子過敏的狀況,而且「挑食」偏愛蔬菜水果不愛肉,但主要都吃原型食物不常吃加工食品。

  • 零食也不愛甜食,但愛吃堅果和小魚乾。

  • 乳牙時期牙縫鬆鬆的,曾被醫師建議怕蛀牙的話用牙間刷來清牙縫(其實牙縫開開的話直接用牙刷嚕就好了)。


第二家:姊妹小時候

第二家:姊妹長大


好牙案例三:


第三家的姊弟倆我看著長大,因為是我表姊的孩子。我從小寒暑假跟表姊一家聚會時,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,姨父會要求我們小孩子不可以駝背,吃東西應該閉口咀嚼才禮貌。表姊本身牙齒整齊、臉型勻稱好看,生的一對兒女也是高顏值。然而診間也有不少牙齒整齊 (不曾矯正) 的家長,孩子卻出現了牙齒擁擠凌亂的變化,到底是什麼因素能維持牙齒 (顏值) 的正常發展?


⬇成長經歷:⬇

  • 全母乳親餵至1-3歲。沒有長期吃手、吃奶嘴等習慣。

  • 一歲後稍微會把食物剪小,但不會磨碎。

  • 平常嘴巴都能自然閉著,不會長時間開開的。

  • 特別重視不可以駝背。弟弟有因此去學體操、跆拳道。

  • 兩人都不愛吃軟爛食物(水果也不愛軟的,例如葡萄),愛嚼冰塊。

  • 有嚴格要求吃飯時不能張嘴出聲。


第三家:姊姊有一口漂亮好牙

第三家:乳牙牙縫大,讓未來的恆牙有空間長整齊


我自己15年前養第一個寶寶時,雖然已明白母乳的重要,但還不曉得「提供副食品的過程」,對於「寶寶手眼協調」、「口腔肌肉動作的控制」與「對食物質地接受度的發展」影響多大。只知道想盡辦法讓寶寶多「吞」進幾口磨的細細碎碎的食物,設法用最乾淨俐落的工具,把碗裡的食物填進寶寶肚子裡。但寶寶成長的需求,不僅僅是營養而已,「功能」也要逐步建立!否則每個寶寶,都插一根鼻胃管來餵食不就好了?而唯有「功能」到位了,「肌肉正常使用」、「姿勢正常維持住」,齒列臉型的骨架結構,才會依著和諧的比例發育。


由於看診當中,發現小朋友臉型、牙齒發育出現障礙的比例實在太高。也有不少超過一歲的小小孩,仍以特別處理細碎的食物為主食,或大量喝奶不喜歡固體食物。在這邊,要跟各位年輕的帥哥美女家長宣導一下。


根據知名小兒科黃瑽寧醫師的建議:


  1. 不要早於四個月就給副食品。

  2. 一歲前不要食用蜂蜜(怕有肉毒桿菌污染)。

  3. 三歲前不要食用整顆未磨碎的堅果、花生等以免誤入呼吸道造成危險。


除此之外,正常寶寶的「固體食物」探索之旅,可以積極的從「四~六個月大」開始啟程,原因有二:


1. 四~九個月大,是訓練寶寶「免疫耐受性」的黃金時期。在這個階段少量接觸過的食物,相較於延遲至一歲或更晚才開始食用,長大後發生「明顯過敏反應」的狀況會少很多喔!用多樣化的天然食材,輪番出現在寶寶的菜單上,每種食物只吃少少一兩口,讓寶寶的腸胃「預習」一下。斷奶以後,增加固體食物攝取量時,免疫系統才不會「反應過度」,也能避免養成寶寶只接受少數幾種食物。


2. 四~六個月大的寶寶,開始能控制頭部東看西看、控制雙手抓東西往嘴裡塞。各位爸爸媽媽,千萬千萬要把握寶寶「口腔期」旺盛的探索欲!任何能往嘴裡放的,都是他的「玩具」也是「學習工具」。如果不希望他總是吃手手或奶嘴,可以提供他固齒玩具或各式安全的食物,讓他抓抓啃啃,咬一咬、吸一吸,多樣化的形狀、質地,可以豐富他對食物的接受度,並逐漸學會用手、嘴唇、舌頭、牙齦,來駕馭、處理食物。


第二家姊妹小時候:狂野的啃食練習

第二家姊妹小時候:嘗試多樣化的固體食物

一歲之前,基本上喝奶還是寶寶最主要的營養來源,固體食物頂多取代1-3次奶,所以不用為了「必須讓寶寶吃完多少食物」而搞得大家都筋疲力竭。反而應該將重點放在,如何安全又愉快的陪伴,並提供「多元化的食物」給寶寶吃吃看。長時間過度保守的持續準備「口味類似、容易吞嚥」的粥狀食品,造成寶寶不用花心思去「感覺、處理」口中的塊狀食物,反會限制寶寶進食技巧的發展。


寶寶的小嘴巴能做到的,常常遠超過你的想像!有各式各樣不同「形狀、大小、質感」的「固體食物」,才能讓寶寶利用「口唇嚼食」、「舌頭嚼食 (7、8個月大)」、「牙齦嚼食 (9 ~ 11個月大)」逐步練習。一歲起,寶寶已具備基本的 咀嚼(研磨) 技巧,成人的食物只要把過長的纖維稍微切短,就難不倒他了。到了兩歲左右,大部分小朋友已長出16顆牙齒時,更是幾乎什麼都能吃!



劃重點:


簡而言之,正常的寶寶只要從「4個月之後」,用「少量而多樣化」的食物,「由軟至硬」逐步嘗試,通常就能在「兩歲左右」,具備跟大人吃一樣食物的能力(除了整顆堅果)。如果此時仍然「明顯偏好液體食物」,或是「大多數食物仍無法嚼碎、嚼爛」,甚至「排斥吃日常固體食物」,除了請牙醫師確認有無牙齒發育異常或蛀牙造成的問題,也記得要找語言治療師或小兒物理治療師,評估小朋友的整體肌肉張力是否正常,以及口腔動作發展、舌頭功能與舌繫帶鬆緊等因素,是否造成任何障礙。


順道一提,「幼兒期」需要有「充分的咀嚼刺激」,”牙床” 才會長得夠「寬」,使得 “乳齒” 之間逐漸出現「明顯的牙縫」,後續替換成「更大顆的恆齒」時,才會有充分的空間排列整齊。前面提到的三個家庭的小朋友,都曾渡過「乳牙牙縫很大」的階段。這可能也是由於「充分運動」帶來「好的食慾」,加上習慣吃「有天然硬度口感」的食物,日常進食咀嚼的次數就會比較多,所以牙床、咬合能獲得足夠的生長。在此鼓勵各位爸爸媽媽,陪家裡的小寶貝們,每天多動一動、盡量挑選天然食物,一起好好咀嚼品味各種食材原原本本的滋味吧!



延伸閱讀:


特別感謝:

  • 感謝「鐵人家族」陳小姐,「自然田園質樸風」的丁老師,以及國華姐,熱心受訪與提供照片。

  • 感謝 小兒物理治療 劉妍羚老師 熱心提供嬰幼兒進食發展相關資料與顧問指導。



歡迎追縱「魔法兔齒顎矯正牙醫診所」:

1,86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